11歲男童明明(化名)趁忙於生計的父母不在家,偷了家中的170元錢,買了一部小型游戲機和零食。父親得知後,狠揍了兒子,並讓其在街上端著寫有“我偷大人的錢”的牌子示眾,幸好學校老師撞見後制止了家長的行為。不過,此事卻在網上引發關註,網友熱議家長究竟該如何教育子女。(2月25日《華西都市報》)
  當街端牌示眾,這個為歷史唾棄的懲罰,死灰復燃,被父親用在兒子身上。父母忙於生計,孩子在家無人問津,偷錢買游戲機和零食。父親先是拳腳伺候,然後罰其端牌示眾,這種“組合拳”式管教,不是在教育孩子,而是實施家庭暴力。雖說父親管教兒子天經地義,但也要合理合法,罰孩子當街端牌示眾,是對其身心的摧殘,也不再僅僅是家事。
  父母為賺錢起早貪黑,家都顧不上,孩子卻偷錢亂花,這事誰攤上都生氣。但氣歸氣,也不該拿孩子當出氣筒。的確,孩子偷錢不對,應該嚴厲管教,而作為家長,是否該反思為何出現這種情況?孩子偷錢買游戲機和零食,是有貪玩、貪嘴之嫌,但這多少也折射出其孤獨的生活現狀。父母在外忙生計,沒人陪,沒人管,他們只能自己找樂子、找吃的。
  “世無無因之果,亦無無果之因。”有因有果,有果有因。如若只看到“果”,尚未弄清“因”就暴跳如雷、付諸武力,顯然是不理智、不科學,甚至違法的。該父親的心情可以理解,做法卻欠妥,既沒抓住“因之果”,也沒扣準“果之因”。他的“出離憤怒”,徒使管教粗淺而暴力,既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,也涉嫌觸犯《未成年保護法》。
  常言道: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義。孩子也是塊璞玉,需要雕琢,需要管教,保證身心健康發展,形成健全人格。也就是說,孩子的成長以關愛、呵護、引導和教化為主,而非打“組合拳”式的暴力管教。否則,雕琢出的也是有人格缺陷的“殘次品”。
  此外,家長是孩子的模板和鏡子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。這也是當前“家風”被熱議、受追捧的原因。“以德立家,第一重要的是一家之長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和開創作用。”父母前面做,兒女後面學。失當的教育方式,不僅會影響這一代,還可能波及下一代……這也遠遠超越了家庭私事的範疇,成為國事、天下事,甚至是關係千秋萬代的大事。
  孩子偷錢,父親“以毒攻毒”,武力勸諫加端牌示眾“心靈摧殘”。這貌似是家事,但關乎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,所以就不再是“家庭套餐”,而要遵循法律法規的路線。
  文/葛亞夫  (原標題:孩子被罰端牌示眾,不止是家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45loxy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