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情觀察
  南都記者 李曉瑛
  再過幾天,廣州購書中心將正式謝客,“閉關修煉”4個月。修煉,是否意味著現狀出了問題?4個月後,廣州購書中心會以何種“新姿態”亮相?
  上周,一場及時但不及格的新聞發佈會召開。在與媒體90分鐘的交流中,這位國營書店的“大哥大”表現自彈自唱,對公眾所關心的很多關鍵信息,欲語還休。難怪事後有記者質疑,“要變的是什麼,你真的知道嗎?”
  實體書店所面臨困境,是顯而易見的。租金貴是一個因素,忙於拼搏的城裡人讀書少了也是一個因素,年輕人在網上買書、讀書,更給實體書店以致命打擊。發佈會上,有記者問及,購書中心近5年來的經營數據,試圖瞭解,其受衝擊的嚴重程度。
  相關負責人是這樣回答的,“圖書業的利潤很低,整體市場的盤子其實很小,舉個例子,2012年全國一般圖書(不含教輔)的銷售碼洋(標價)才400億元……”
  媒體被帶著繞了一大圈後,問題仍未得到回應。後來有記者繼續追問,對方終於說出,“我們不是上市公司,很多賬目不能和盤托出”。但是請別忘了,廣購是國有企業,以其公共性為基礎,公眾有權監督。近年來,政府部門出台各種政策,促進國企在信息披露方面保持透明度,包括預決算、資產負債以及利潤虧損的公開。換句話說,並非敏感行業的國有書店,其基本經營數據,不該是“商業秘密”。
  2012年,經營了30年的上海淮海書城關張轉型,總經理沈勇堯就主動公開“銷售額下跌20%”的經營情況。反觀,在新聞發佈會上,廣購以“非上市公司”拒答媒體,只能說犯了“國企病”。
  這場新聞發佈會的另一個吐槽點,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都最關心的問題上。20歲的廣購首次大變身,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?
  很可惜,相關負責人的回答,仍然停留在營造概念———“圖書分類更細緻”、“增加多元文化產品和餐飲配套”、“讓書店更像書店”。至於裝修價格,“得看財報”;問效果圖,“抱歉沒有”。
  奇怪了,裝修不就還有幾天開工嗎?為何連設想方案都看不到。人們目前所獲得關於廣購改造的最確切消息,只有兩項:書城將在負一層增設24小時書吧,未來找書可用手機進行定位。
  倒是廣購的總經理談到了重點,“不能僅僅把此次升級看成是‘裝修’,這是一次改革和轉型,從場地到人員到經營理念”。
  1994年開業的廣州購書中心,是全國新華書店系統中第一家以股份制公司模式運作的企業,曾被譽為“神州第一書城”。如今,全國像這樣大型的綜合書城,十個手指頭都數不完。廣州雖然只有一個廣購,但其再難說自己是“一家獨大”。革新,是迫不及待的,最重要的應該是經營理念———真正從讀者的角度進行思考,努力營造有知識、有哲學、有藝術、有文化的書城氛圍。
  即便一場新聞發佈會,也如是。瞭解媒體和公眾的所需所想,盡可能地考慮“我可以說什麼”,而非“我想說什麼”。
  在網絡資訊日益發達的時代,實體書店確實該變了,變得更註重讀者的身心體驗,更有粘性。在市場競爭愈趨激烈的今天,國營企業同樣要變,俯身傾聽,消費者的需求,公眾的聲音。  (原標題:一場不及格的發佈會,折射廣州購書中心“國企病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45loxy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